“暴殄天物,圣所哀”的“圣”指的是 仁德之君,即具有仁爱之心的君主。这一解释在杜甫的《又观打鱼》诗中尤为明显,诗人通过这一表述劝诫民众珍惜生命,反对任意糟蹋生物的行为,体现了对仁德政治的追求。
具体分析如下:
原义与引申义
“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引申为任意糟蹋物品或资源,不知爱惜。杜甫在诗中借用此词,既表达对生命尊重的佛教思想,也暗含对当时社会行为的批评。
“圣”的指代
在杜甫的诗中,“圣”并非指宗教中的神圣存在,而是借指具有仁德与智慧的君主。这种用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以仁治国”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避免荒废资源与生命。
历史与文学背景
该诗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存在滥用资源、残害生灵的现象。杜甫通过佛教视角批判时弊,呼吁君主与民众共同践行仁德,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综上,“圣”在“暴殄天物,圣所哀”中特指仁德之君,杜甫借此表达对生命尊重与仁政理想的追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