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学生为“桃李”,这个称呼源于 桃树和李树的比喻。据《韩诗外传•卷七》记载,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遇见一个叫简子的人,他向对方发牢骚说,自己过去得势时提携了不少人,可是他遇到危难时却无人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下桃树、李树,不仅夏天可以在树荫下休息,而且秋天还可吃到鲜美的果实。可是,如果春天种的是蒺藜,夏天不仅不能采它的叶子,秋天还要防备它长出的利刺伤人,看来,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子质听后,顿时恍然大悟,知道简子在用比喻批评自己培养人才不当,可是眼下为时已晚,只好留待今后改正了。
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久而久之,“桃李”也就成为学生的代称。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老师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为其带来阴凉和果实,还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和支持,就像桃树和李树一样,能够滋养和庇护他人。
此外,“桃李满天下”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老师辛勤培育出大批的学生,遍布天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个成语不仅赞美了老师的辛勤付出,也体现了老师培养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