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从战略高度综合施策,具体路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创新驱动,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完善创新生态: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二、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发展红利
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推动制度型开放: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
扩大高水平开放: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拓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坚持战略定力,守好底线红线
坚持正确三观:
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上保持清醒,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防范化解风险:
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稳定、金融安全等多领域风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推动绿色转型: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秩序
倡导多边主义:
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提升国际话语权:
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推动共同发展: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
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
畅通国内循环:
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
推动出口结构优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实现动态平衡:
通过政策协调,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六、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内外部挑战
科学研判大变局:
从国际格局、经济秩序、科技革命等多维度把握时代特征,制定科学战略。
内外联动应对:
在应对国内经济转型与外部风险时,保持战略定力,避免“内卷”与“脱钩”。
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通过以上路径,中国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主动,既把握发展机遇,又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