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我急要一份学前班数学10的分解与组合的公开课教

59

《10的分解与组合》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理解10的组成与分解概念,掌握10的9种分法(1+9、2+8、3+7、4+6、5+5)。 - 识别数组合的递增、递减及交换规律。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操作、游戏和情境模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10的9种分法及对应规律。- 难点:总结归纳分解与组成的数学关系(如交换律、互补性)。

三、教学准备

教具:数字卡片(0-10)、小玩具(如积木)、黑板/白板、PPT课件。- 学具:每位幼儿10个小玩具或卡片、记录纸、彩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阶段(5分钟)

情境导入:用“10只小动物住进两座小房子”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基础复习:通过问答形式复习9的分解(如9=1+8、9=2+7)。

2. 新知探究阶段(15分钟)

操作体验

1. 幼儿分组进行“10的分解游戏”,用积木或卡片将10分成两部分,并记录下来。 2. 教师总结10的9种分法,并引导幼儿观察规律(如两数互补、交换后和不变)。- 规律总结

除1以外,每个数的分法种类比本身少1(如2有1种分法,10有9种)。 -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如1+9=9+1)。

3. 巩固提升阶段(10分钟)

游戏活动:“猜猜猜”

教师出示一个分解式(如10=4+6),让幼儿猜出其他可能的分法。 - 通过“小螃蟹分队”游戏,验证分解结果的正确性(如10=1+9,交换后仍为10)。- 实际应用

让幼儿用分解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如“15可以分成几和几”。

4. 总结与延伸(5分钟)

规律回顾:总结10分解的规律(互补性、交换性)。- 延伸思考:引导幼儿思考“20的分解与10有什么不同”。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情境导入和游戏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不足之处:部分幼儿对数学规律的归纳较慢,需增加个别指导。- 改进措施:设计更多分层活动,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附:参考资料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10的分解与组成》教材第四章。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公开课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