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以工笔细描记录了北宋末叶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和社会生活。全图长约5.28米,高2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主要内容包括:
一、人物与牲畜
人物数量 存在多种说法:白寿彝《中国通史》称500余人,汤友常《数米法》认为815人,齐藤谦《拙堂文话》则统计1695人。但更权威的专家通过细致计数,确认约550-600人,每个人物大小不足一厘米。
社会阶层与活动
包含官员、商人、手工艺人、普通百姓等各阶层。例如:
- 官员在城楼或街道巡视;
- 商贩在店铺经营、摊贩叫卖;
- 市民在茶馆、酒肆休闲;
- 动物包括牛、马、驴、骆驼等牲畜。
二、建筑与场景
城市与自然景观
- 洱京郊外的田园风光,如茅舍、柳林、溪流;
- 城内建筑包括官府宅第、寺庙、茶馆、酒肆等;
- 河流与桥梁,如虹桥、漕运船只。
标志性建筑
- 凤凰台:北宋皇家观景台,现存最高建筑(80米);
- 龙亭公园:画中重要场景,包含游乐设施。
三、社会活动与文化
市井生活
展现日常交易、娱乐活动:
- 商贩算命、说书、赌博;
- 街头巷尾的市井纠纷、官府管理。
节日氛围
清明时节特有的扫墓、踏青活动,如抬轿、骑马出行。
四、艺术特色
构图: 采用散点透视,将远、中、近景融合; 笔法
历史价值:不仅是艺术瑰宝,也是研究北宋经济、城市规划、社会结构的重要文献。
错误说法:部分资料误称画题为南宋临安(杭州)清明景象,实际应为北宋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