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赤壁赋课文解析及中心句?

59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是课文解析及中心句的归纳:

一、课文结构与内容

第一段

交代游览时间(壬戌年七月十六日)、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并描绘月夜江景: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以“乐甚”点明游览的愉悦心情,为下文哲理讨论奠定基调。

第二段

由乐转悲,客人吹箫,箫声哀怨,引发对人生短暂、英雄无常的感慨: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通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句,表达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

第三段

客人进一步阐释消极人生观,以曹操为例感叹英雄终逝: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随即转折,提出辩证观点。

第四段

苏轼劝客以达观态度面对人生,强调“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通过江水、明月等自然意象,说明万物虽在变化中永恒存在。

第五段

总结全篇,客被说服后与苏子共同体悟禅意: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体现苏轼超越世俗的豁达境界。

二、中心句解析

核心哲理

苏轼在第四段提出的“变”与“不变”是全文核心:

- 变:

江水奔流、月圆月缺,万物皆在永恒的时间中流逝。 - 不变:人类精神(如道德、理想)与自然规律(如天地运行)永恒存在。 通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辩证思维,达到超越个体局限的境界。

代表性语句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以江水奔流不息比喻时间流逝,但本质未改变,蕴含禅宗思想。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用蜉蝣喻指人类短暂生命,凸显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表达顺应自然、与万物合一的豁达态度。

三、艺术特色

主客问答结构:通过客人的悲叹与苏子的劝慰,形成思想冲突与和解,增强文章张力。- 意象运用:江水、明月、曹操等意象贯穿全篇,既具象又抽象,深化主题表达。- 语言风格:兼具文言文的凝练与哲理的浅显,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壮阔描写与“扣舷而歌”的抒情段落。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对后世文言文与散文创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