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中,“大败”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但综合多来源信息可总结如下:
一、核心含义
“大败”主要指在战争、竞争或对抗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使对方遭受惨重损失。其核心特征包括:
规模与影响:
通常指双方实力悬殊的胜利,如兵力、战略要地的完全控制;
结果严重性:
不仅指物理上的伤亡惨重(如“斩杀敌将”“溃败而逃”),还包含战略优势的彻底丧失。
二、语法功能
作为使动用法,“大败”表示“使对方大败”,强调主动方通过策略或实力迫使对方陷入困境。例如:
“项羽大败秦军”即指项羽通过战术优势使秦军溃败;
“齐军大败燕军”强调齐军在兵力或士气上占据压倒性优势。
三、与“打败”的区别
“大败”是中性词,既可用于描述己方胜利,也可用于描述对方失败,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
“我军大败敌军”(己方胜);
“敌军大败于我军”(对方败)。
而“打败”是单纯描述战胜对方的结果,不强调胜负悬殊,如“我打败了对手”。
四、典型例证
军事领域
孙膑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导致庞涓自杀;
《左传》记载“郑师大败王卒”,指郑军以少胜多击败敌军。
其他场景
在科举考试中,若考生答对所有题目可称“大败群儒”;
比赛或竞赛中一方完全占据优势可形容为“大败对手”。
五、总结
“大败”是古汉语中表达“以压倒性优势获胜”的专用词汇,既包含军事上的惨胜,也泛指其他领域的全面胜利。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注意与“打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