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家训名篇佳句丰富多样,涵盖了道德、学习、处世、为人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家训和佳句:
孔子的“训子鲤”
内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解释:孔子在教导儿子孔鲤时,强调了学习和礼仪的重要性,认为不学习诗歌就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司马谈的“命子迁”
内容: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解释:司马谈在临终前嘱咐儿子司马迁,要继承自己的事业,撰写史书,以显扬父母的恩德。
诸葛亮的“诫子书”
内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解释:诸葛亮在晚年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心境宁静、学习勤奋才能达到远大的志向。
唐太宗的“诫皇属”
内容: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解释:唐太宗在“诫皇属”中,告诫皇子们要珍惜财物,不可奢侈,要时刻铭记农民的辛勤劳动。
包拯的家训
内容: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
解释:包拯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严格的家训,规定犯有贪赃枉法者不得归葬祖坟,以此来维护家族的清廉和荣誉。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内容: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解释: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与善人相处能使人变好,与恶人相处则使人变坏。同时,他提倡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不断学习。
宋·欧阳修的《欧阳永叔集》
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解释:欧阳修通过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些家训和佳句不仅反映了古代先贤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这些教诲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人的成长和修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