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杏的古代典故,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 诗礼银杏
孔府宴中以银杏果入菜的传统被称为“诗礼银杏”。据《孔府档案》记载,宋代衍圣公孔治在诗礼堂前种植银杏两株,其子孔鲤曾在此学习诗礼。至孔治仲熟银杏时,以果入宴,故得名“诗礼银杏”。此典故体现了银杏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二、 公孙树与长寿树
银杏因“子承父荫”的特性,被称为“公孙树”。明代《汝南圃史》记载,银杏树从幼苗到参天大树需数百年,恰如子嗣传承,故得名。另有传说称其为“长寿树”,与中华始祖轩辕氏的姓氏相呼应。
三、 友谊树
北宋梅尧臣曾收到银杏果后,作诗赠友,诗中称银杏为“鸭脚”。其家乡天目山下有银杏树,后人以“友谊树”命名,象征情谊长存。
四、 乌将军化身
唐代乌将军被埋葬于浙江乌镇后,当地村民在坟上发现一株不结果实的银杏树,视为将军化身,称为“将军树”或“大树属将军”。此传说与乌将军平定叛乱的历史事迹相关。
五、 植物学命名
银杏的学名“白果”源于宋仁宗时期。因南方官员以银杏果进贡时,因名称不雅,宋仁宗赐名“银杏”,后改为“白果”。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进一步确认其植物属性。
六、 文学意象
刘禹锡在《银杏林》一诗中,以独特的视角描绘银杏林的苍茫与神秘,展现其作为“活化石”的美学价值。
以上典故从文化、历史、植物学等多维度展现了银杏的独特魅力,既有具象的饮食文化,也有抽象的精神象征。